-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-
就醫(yī)助手
一個睡眼惺忪的小姑娘在家人的陪同下,毫無所謂地步入診室,坐在椅子上低著頭,一言不發(fā)。家長訴“孩子性格內(nèi)向,老師讓我們來醫(yī)院看看”。小姑娘仍是低頭不語,滿眼的陰郁。家長離開診室后,小姑娘開始慢慢訴說,小姑娘名叫小涵,是名初中生。她在兩年前就開始有心情差的情況了,但是家長未引起重視,這幾個月情況越來越嚴重,晚上整夜的睡不著覺,白天又很想睡,注意力無法集中,學習成績下降明顯。在老師的提醒下,家長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情緒可能出了問題,前來就診。那么愛孩子的父母怎么會如此后知后覺呢?
大多數(shù)的家長對抑郁癥認識存在誤區(qū)。剛開始的時候小涵也會和爸媽吐槽,表達自己的不滿,但是他們不理解孩子,反而說“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”、“我們小時候肉都沒得吃,要是有你的條件,我都開心死了”對于爸媽的回應,小涵只剩無奈。
她的負性情緒無處宣泄,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。
久而久之小涵變得不愛說話、不愛出門,總是找借口躲避人多的場合。一天中的大多數(shù)時候小涵的情緒都是低落的,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了。漸漸地,她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好像不會笑了。她懷念當初那個愛笑的自己,可是現(xiàn)在的她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,她努力地想讓自己開心起來,去唱歌、去運動,可還是開心不起來,于是她對唱歌、運動也不感興趣了。一些以前自己非常喜歡的事,現(xiàn)在統(tǒng)統(tǒng)都感到無趣,生活好像一潭死水。即便是萬里碧空的天氣,在她看來和陰天也差不多。
最近三個月小涵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了,晚上難以入睡,好不容易睡著了,總是會因為一點點的聲音就驚醒,醒來后無法再入睡,翻來覆去一整晚,好不容易熬到早晨,又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課。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,感覺自己的腦子轉得很慢,好像機器卡住了一樣。記性也變差了,成績下滑明顯,不想上學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認為人生沒有意義,偶然間會冒出自殺的想法。
有很多研究表明,青春期是個體生命歷程中情緒障礙發(fā)生率突然顯著上升的時期。由于青春期帶來的生理、心理變化,加之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和積極的應對方式,青少年在遭遇親子沖突、家庭暴力、學業(yè)受挫、學校霸凌等各種壓力事件之后,很可能開始有情緒波動,產(chǎn)生很多負面情緒,也許還伴有失眠、頭痛等軀體不適。但青少年的這些情緒問題常常被家長忽視。一方面,家長把更多關注放在了孩子的學業(yè)和身體健康上,另一方面家長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。
建議家長適當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,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與往常不同的不太適宜的情緒行為時,及時帶孩子就醫(yī),按醫(yī)囑治療。正視它,這是戰(zhàn)勝它的第一步。鼓勵孩子適當鍛煉、健康飲食、充足睡眠,并從親友那里獲得關愛支持。多傾聽、多理解、少說教,避免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,需要傾聽來發(fā)現(xiàn)導致問題的原因。讓孩子明白他們不是孤獨的,是有人關心和理解的。經(jīng)常鼓勵孩子,這種疾病是可以被治好的。陪孩子做戶外運動,參加社交活動等,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。